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无处不在。喝一杯茶,谈一场恋爱,看一本书,都有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灵感,每日沉浸其中,日常也不断默默的对此进行着修整。
在这孕育了无限可能的大地上,一面我们畅谈各自的理想,一面我们面对现实的生活,而奇怪的是,生活带给我们创意,理想却总是为我们寻找不去实现创意的理由!这不由得让我们作出选择,是热爱生活,还是象海子一样死于幻觉。
说的可能大了点,用生死表达态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免太过激进,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面对,体现的是你对自我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做设计,搞创意,比不了画家们的自在,平心而论也没有企业家的务实,我们游走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充当着创意与生产的媒人。这就需要一种智慧,把存在于脑海之中的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挖掘出来,塑造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设计师的力量。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设计,接到合同之后发觉产品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交稿的时候一个设计师拿出很具颠覆性的概念,说,这是他有一天做梦,梦见的,便画了下来。客户当时听了便不高兴了,说你这是敷衍我,做梦有什么依据!只好拿回去再改。的确,做梦有什么依据,我们在原型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的论证设计方案在人机人因上的可能性,作出修改甚至让步,但其实改动并不大。等到第二次提案的时候还是这个设计师,拿着稍作改良的设计,介绍它的概念,人机,性能改进,客户就欣然接受了。其实原型还是那个梦。客户没错,凡事都需要一个理由,设计师也没错,凡事都需要一个契子。
设计是精准的传达
一个瓶子,我们设计成圆形,很漂亮,一箱能装五十个,如果设计成方形,就能装六十个。我们当然可以说为了创意,成本需要一定的妥协,企业也勉强认同,毕竟企业竞争也需要突破,而10%的运输成本每瓶加几分钱也许就赚回来了。但谁又能说方形的瓶子就没有圆形的漂亮呢?作为一个设计团队,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在为谁做设计,然后做好它。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和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两者中间取得平衡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是语言或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形的。总之仅仅做到是不够的,应该是做到并且明白。如果一个设计案拿到客户那里看过之后,会发出“嗯”的一声,那这个设计虽然未必会成功,但一定是一个(传达)完整的设计。
最近在一些活动上,总是有些新晋的设计师问我工作中做创意是不是很难。创意并不难,人脑在智力上的差异其实是很少的,工作的经验也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每个人每天都创造着大量的创意,这些创意堆积起来能伸到月亮上去,足够了,我想设计师的工作也许只是把它们整理起来,丰满起来,然后还给世界。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设计也是一大抄,这并不尴尬,没有人脱离生活做设计,想做一把椅子,却做成了火箭,那很搞,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的汇总,而这期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能否顺利的把食物转化成能量,才是设计师需要关心的。
设计的说明书
在经营品物的这些年里,我发觉新晋设计师大多是浮夸的,或谦卑或自信满满,但都不自知,没有不卑不亢的意识,我们总要给他们很长的一段时间去使他们认识处境并看到他们的机遇。一种方法是用设计管理的流程规范设计师的思维,无论是设计调研还是创意再造都能很好的把设计师的思维限定在以客户为出发点的格局里。但偶尔的,也限定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另一种方法,也可以苦口婆心的跟他们讲说:“你有能力把多少创意转化为实体展现给世人,其实才代表着你有多少创意。我们不知道你的肺活量,但我们能看见你吹出了多大的气球!”看起来这很傻,但满管用的,毕竟没有人是笨蛋,他们在进步的过程中同样在思考。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
自2009年开始我们着手于研究如何通过改变团队的运行模式来集中大家的思考力同时解放设计师的思维,进而更好的帮助客户和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价值。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将策划提至设计之前,既是把设计的思维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重新排列,把“设计一只牙刷”换做“设计一个清洁牙齿的东西”,这是帮助设计师将其创意由漫无目的发散式转换为在某一个引爆,这样一来也减少时间上的浪费,从而减轻了设计师的工作负担。
另一方面策划是把抽象转化为实际价值的途径,应该说算是从创意到创益的一个实践,我们不必再不厌其烦的告诉客户我们的设计多么的漂亮,而是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这样设计是有必要并且有价值的。让设计师直面使用者,为大众而设计。
当然一些设计师,他们并不认同,或者也许是不屑于把创意与创益联系起来,工作与设计完全的分离,白天坐在办公室里为客户兢兢业业的设计产品,晚上躲在被窝里画一些他们认为非同一般的草图。你不能说他不努力,也不能说他不够好,但除了在他悲愤为何不得志的时候夸奖他是个怀才不遇的聪明人,还能说点什么呢。
客观的说,这种设计师的普遍存在也是时代的无奈,我们谈论从创意到创益的话题,总会让我想起日产汽车,伴随着日本二战后四十余年的疯狂发展从一个生产小型货车的作坊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属于日产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日产汽车尝试设计创新的积极阶段,包括板井植树和长野宏司在内的日本设计师都与日产合作密切,参与概念车和日本本土销售车型的设计再造。时至今日日产仍然是很有个性的一家公司,至少是一家很具备创新精神的公司。但设计并没有阻止这一庞大的企业从鼎盛走向衰落,负债累累和连续七年的亏损使日产最终无法避免被雷诺控股的命运。
随之而来的是大刀阔斧的改革,管理与扩张,雷诺用西方人那种更加商业化的头脑拯救了日产,但也破坏掉了日产东方头脑里和风细雨的思维,也破坏掉了日产对艺术价值的敬畏。这是否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当下中国正在上演的一些事情呢?
不可否认,时代越发展越趋向于万物利益驱使,社会板结化与民主意识淡化了个人创造历史的机会,这个时代容不下拿破仑或哥白尼,甚至十年前还容不下一个乔布斯。但这并不说明设计一定是趋利化的,趋利化不过是一种平衡的手段而已,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让创意诞生的可能,凭借策略,而不是依赖灵感和运气。
这是之前专为五星级酒店所作的开关面板项目,我们将它设计为最原始的拉绳式的开关,是因为这些入住五星级酒店的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富豪。我们利用这根绳子,让他们在自己一生不同时间段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在过去贫寒的日子里多数所接触的开关都是拉绳式的。当摸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漆黑的房间,与拉下绳子的一瞬间,呈现出的豪华酒店的装潢,在这根绳子上连接了黑暗与光明,过去与现在,这种通过绳子为介质利用光线所产生的时间段对比,营造出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是华丽的装饰无法比拟的。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开始就去挖掘这些与产品本身看似无关的信息呢?没有事先向客户解释这些信息的价值呢?那这不过是一个复古情怀的作品亦或永远也不过是一张图片罢了。
说明书在设计之前
就像这款开关面板,仅凭运气是无法有勇气去为一个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设计这样的一种简单至极的产品的。这样的一款设计确实需要在设计之后去向人们解释自身,但它的价值却是早早的就被预见了的。
在设计之后的说明书,解释的是物品本身,而在设计之前的说明,则是越过了物品观察事件,通过事件来调整设计本身。这样的一款说明书是用来说明我们在为什么而设计以及这样设计所蕴含的价值,同时它也将作为设计者的一个筹码。设计就像一个天平,设计师与客户站在天平的两端,中间的平衡点既是消化产品的大众。当天平总是倾向一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这样一个筹码。
让设计在创意中滋生蔓延
客户永远都想要从其自身角度出发的设计,设计出有长远利益的产品;设计师永远追寻从直面自我和生活中迸发出灵感的创意,设计出能触动大众改变观念的精彩作品。在可控的产品和自由的作品之间,可否存在一种既可控又自由的设计?
如果将这张公司的结构图逆时针旋转90度,整个图形就像是一棵树,养分从根部便开始被各部分努力汲取,各自拼命的生长,策划在这里扮演者一个养料的传输工作。如果将产品设计比喻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策划部门的任务就是去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完整的传达给设计部门,并协同设计部门在整个系统中调动一切因素来寻求解决办法,并最终将解决方案准确的传达出去。
设计师们即可以借由策划部门来寻找目标问题;也可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越过策划部,直面最基本的“根”。在这种自由的系统中,每一个局部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的方式,而不是去遵循某个最正确的方法。这样一来,设计既可以在偶然的灵感碰撞中将创意得以实现,又可以在既定的项目中被安置在最适合的点去爆发设计师们的想象力。
有些人可能要对这些点头附和或者继续抱怨这个时代,但我仍旧认为世界不会因为哪个人而改变。相反,在不能改变世界的前提下,适者生存是不变的法则,既然创意不能拯救世界——那不如让创意来拯救设计自己,让创意回到最初始的状态,至于回馈和价值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实在没有必要加诸太多的东西在设计之中;因为,只有在没有负累的纯粹中,设计才会彰显出她的光彩。
从创意到创益,这中间的距离让我们一起来跨越!
上课模式:倍杰电脑学校所有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随到随学,学会为止的上课模式,以学员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毕业推荐就业!免除学员的后顾之忧!
倍杰课程有包含:CAD制图、办公软件、室内设计、平面设计、UG三维造型编程、solidworks三维设计、PLC编程、青少儿计算机编程等。
张家港倍杰电脑培训学校专业专注电脑软件课程培训15年!
地址:张家港长安南路49号西城大厦4楼(市区医院往北20米)